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第一拍”在深圳落槌一年后,蓝碳“深圳模式”在江门恩平市实现首单异地推广。11月20日,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经过105轮竞价,以336元/吨由深圳市中成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竞得,成交总额超198万元,创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单次拍卖新高。
COP29首日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下的两项碳信用标准达成共识,标志着全球碳市场正式启动。全球碳市场的启动预计将有助于高排放经济体实现其气候目标,并且允许资金流向有潜力开发碳项目或保护现有碳汇的发展中国家。现有的诸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也将逐步向《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过渡,预计最快明年就能实现。
近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贸发组织”)发布了《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碳市场对于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绿色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报告》估算,最不发达国家若能克服现有障碍并实施针对性改革,充分利用其气候行动潜力,将能产生大量碳信用额。这些碳信用额的数量相当可观,其规模相当于2019年全球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
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出台碳排放核算工作指引和方法指南,推动有关部门抓好任务落实,尽早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全球碳市场机制是各国为通过交易碳信用额度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由项目开发商向联合国监督机构申请注册项目,获取联合国认可的、可以在国家、企业或个人之间通过双边、多边或单边协议交易的碳信用额。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减排国际合作,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一种碳信用交易机制,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与国际上的自愿减排核证标准(VCS)、黄金标准(GS)、清洁发展机制(CDM)一起,成为帮助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以绿色举措获得发展资金的途径。未来,随着企业碳排放数据不断充实、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日趋丰富,以及碳市场与绿色金融进一步结合,碳信用机制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10月,我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将近5亿吨,成交额达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扬态势。同时,CCER市场已公示44个减排项目,预计每年能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多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两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基准值均按照年均下降0.5%设定,综合考虑“十四五”全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进度,2023年在此前年度基准值每年下降0.5%的基础上,增加0.5%的基准值下降率,同等口径下基准值下降1%左右。经测算,企业获得的实际配额量略有下降,通过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及目前市场流通的盈余配额供给,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该方式既能保持一定减排压力,又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当地时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开幕会上批准了《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正式启动了全球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发挥政策合力。一方面,推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其在加快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投资、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作用也日趋强化。